悲欢一例付歌吟,真情无改是词心-新华每日电讯
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
首页 >正文
2024

09/13

11:09
来源:
新华每日电讯10版 经典引读

悲欢一例付歌吟,真情无改是词心

2024-09-13 11:09:45 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10版 经典引读

  制图:何嘉悦

  叶嘉莹讲授

  陆有富整理 于家慧审校

李煜《乌夜啼》版本比较

  乌夜啼

  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

  李后主的词流传得很广,所以版本非常多,有的版本是“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”,有的版本是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”。“寒重”和“寒雨”哪一个更好?要比较它传达的效果。文字表现出来的是字形、字音还有字义,所以效果一定是从形、音、义这三个成分传达出来的。在形、音、义中,“义”是第一个重要的,“音”是第二个重要的,“形”是第三个重要的。

  是“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”,还是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”?“寒重”和“寒雨”,我觉得是“寒雨”比较好。因为“朝”是早晨,“晚”是黄昏,“风”和“雨”是自然现象。如果在这种对比的效果之中,“寒雨”比“寒重”好,这是我的意见。那么“常恨”跟“无奈”哪个好呢?后边说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,已经有了“长恨”,前面又来一个“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”。所以比较这两句,我认为“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”没有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”好。

  还有一个版本的问题。“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,一个版本是“留人醉”,一个版本是“相留醉”。诗词的标准难定,重复当然是不好,可也不是重复就一定坏。像两个“常(长)恨”是不好,因为不但是两个“恨”字完全相同,两个“常(长)”字的声音完全相同,而且说的都是恨,意思也完全相同。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跟“留人醉”,重复与之性质不同。“人生长恨”的“人”字是与人生结合,是整个的人生。“林花谢了春红”说的是花,现在说的是人,“留人”是把花与人结合。所以我倒是以为“留人醉”比“相留醉”好。不过这两个的好坏的比较,不像“常恨”与“长恨”,差别那么鲜明,所以“相留醉”也是不错的。不过我觉得“留人醉”情意更鲜明,因为从花过渡到人,把花与人的关系结合得更密切了。

从一事一物见宇宙生命

  版本的问题讨论完了,我们现在来讲这首词。王国维批评李后主和宋徽宗的词,说李后主的词担负了人间的悲苦,反映了整个人世、人类的悲哀,而宋徽宗不是的。宋徽宗描写花,说的是“裁剪冰绡,轻叠数重,淡著胭脂匀注”,后边也写到花的落,“闲院落凄凉,几番春暮”。后面还有几句,说“艳溢香融,羞杀蕊珠宫女”,说“易得飘零,更多少无情风雨”。两首词的内容有些相近的地方,都是写花,都是写花落,都是写风雨。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真正的欣赏标准一定是感发的力量,或者说这种感发的生命的强弱和大小。所以,同样写花,同样写花落,同样写风雨,可是宋徽宗是从外表的形式上写,这是外表的而不是内心的感受。

  宋徽宗的词写得枝节、琐碎,李后主的词“林花谢了春红”,第一句就写得非常好。有些人是用肉眼看东西,他看到的东西只是视觉的形象跟颜色,可有些人是经过肉眼以后,进到心眼里去的感受。中国有几个最好的诗人:陶渊明、杜甫、李商隐。打开他们的诗集,所有写外界景物的句子,都带着自己内心的感发。杜甫的诗“种竹交加翠,栽桃烂漫红”,虽然并不是最好的诗句,但他岂止写了一根竹子的绿、一朵桃花的红?他是用整个生命、感情甚至人格写出竹子的绿和桃花的红。可是宋徽宗写的是什么?是矫揉造作,很多人以为这就是美丽。第一流的诗人用心眼去写,第二流的诗人用肉眼去写。用自己的心眼欣赏、感受的,是第一流的批评家;用别人的标准,自己什么都感受不到,抓一把尺来乱量一通,这是第二流的批评家。第二流的批评家和欣赏家只知道外表的好处,不知道真正的好处。可是最好的欣赏和批评一定是用心眼去感受的。

  李后主的这一句“林花谢了春红”,不需要等他写到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才体会他的感发,这一句已经写出来了。春天是花最好的季节,红颜色的花是最鲜艳的。满林的花谢了,“谢了”两个字多么有力量,结合了“林花”与“春红”。我们常常说,同样是带着感发的力量,感发的程度也有大小广狭的不同。有的就是一事一物的感发,像韦庄的“四月十七,正是去年今日,别君时”,去年四月十七与所爱的女孩子分别了,还有他的“记得那年花下”,两个人在“水堂西面画帘垂”,这都写得很真切、很感动,可就是一事一物,没有更高一层的感发。但陶渊明、杜甫、李商隐能做到,不但是用心眼去写,还用整个的心灵、感情、生命去写,而且感发不限于一事一物,可以引起你很多的感受和联想。所以一步一步地提升,我们要一步一步欣赏到最高的、最好的词。冯延巳写出一种感情的境界,这是一种提升,因为他给我们的感动不再限于一事一物,而是整个感情的境界,对于任何事情都可以体会到这一种感情的境界。

  李后主所写的是从一事一物而可以见宇宙的生命的全体,不再是一个狭小的东西,带有一种广大的象征意义。宋徽宗所写的“裁剪冰绡,轻叠数重”,那是一朵花,很漂亮,有花瓣、有颜色、有形状的轻叠。可是李后主没有告诉你他说的是什么花。他说满林的花都谢了,“林花”的这种全部,“春红”的这种美好,他真是能够掌握。诗人的才华高下完全在这种感受和掌握的能力,还有表达的能力。“林花谢了春红”象征宇宙中最美好的生命的凋零。春天的、最红的、最好的花,多么美丽,但也没有办法保全它。不是说你不能保全一棵树、一朵花,是整个的花你都没有办法保全。屈原的《离骚》说“哀众芳之芜秽”,是所有的花都凋零了。“谢了”两个字写得那么单纯、那么真切,没有用很多东西来装饰。“谢”是花都凋零了,“谢了”是完全凋谢了,“了”字表现了很强烈的哀悼的力量。所以“林花谢了春红”就这六个字,感动的力量就不是别人能够比拟的。“林花谢了春红”是从眼所见到心所感。“林花”与“春红”当然是眼所见,“谢了”两个字也是眼所见,可是这两个字同时也表现了心所感,这是非常微妙的一种结合。古人常常说情景交融、情景相生,感情与景物要交融,情景要互相生发,正是说这种感情、感发的力量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。

生命短暂无常的悲哀

  从眼所见到心所感,既然你内心有了感动,接下来就整个是心的感动。所以他说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。用“谢了”两个字来表现对花落的惋惜、哀悼,这还不够,“太匆匆”是他对于花真的有强烈的哀悼和惋惜的情绪,这完全是内心的感受了。当然,宇宙之中凡是有生的东西,不管它是动物也好、植物也好,就有死。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开头这两句,他所写的不只是一朵花、一树花,而是整个的有生之物的生命短暂无常的悲哀。这实在是宇宙人间最大的悲哀。

  我们承认了生命的短暂无常,接受了这个悲哀,生命虽然短暂,樱花只能够开三天,这三天风和日丽,那么也对得起这三天了。可是花开的日期不但短,而且短暂的生命之中充满了患难和悲苦,有多少打击,有多少摧折,有多少哀伤……所以他说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”,一个是“朝”,一个是“晚”,一个是“雨”,一个是“风”,这个对比用得真好。“朝”是说早晨,“晚”是说黄昏,早晨有早晨的打击,晚上也有晚上的打击。所以人生、生命的患难悲苦是无时无地不有的。“朝”“晚”这两个字用得好,代表着整个的、无时无地不在的患难和悲苦。他只是用“风”“雨”两个大自然中对生物的打击最鲜明的现象,代表各式各样的打击。所以李后主之所以被人赞美,就是他真是用内心最深刻、最沉挚的感情和感受的能力去体会,这就是李后主的特色。前面这三句他是从花落写到整个生命的短暂无常的悲哀,写到生命的患难悲苦的悲哀。他所写的是花,因为带给我们的感动和触发是这样的深刻和广大,已经有象征的意思。

  岂止是本身的生命有这样无常的、患难的悲苦,人生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是应该有遇合的,应该相会的。我们说人生得一知己,死而无憾。遇到一个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,人生的这种遇合、聚会是难得的。可是人生岂止是有生死的悲哀而已,人生还有聚散的悲哀。古人说,“人世死前惟有别”,人在死之前还有离别的悲哀。所以,他后边就说,不但是花本身的生物的悲哀,是花与我之间这种遇合的悲哀。花被我欣赏有几天?我能够欣赏花又有几天?杜甫的两句诗,说“一片花飞减却春,风飘万点正愁人”,后面说“且看欲尽花经眼”,“且看”,你看一看,马上就要落完了的花,就在你眼前。“经眼”,你亲眼看它含苞,亲眼看它开放,亲眼看它零落。这就是我与这花之间的关系。所以他说“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”。胭脂,是花的红。用现在分析的方法来批评李后主,他从花过渡到人,从花的无常的悲哀、花的患难的悲哀过渡到人的悲哀,过渡的桥梁就是“胭脂泪”。胭脂是红色,上面接的是“林花谢了春红”,是红色的花;再加上“无奈朝来寒雨”,所以是“泪”,是花上的雨点,像女子搽着红色胭脂的脸上的泪痕。所以这“胭脂泪”是花,可是他已经把它比喻作人了。花好像一个美丽的女子,她搽着胭脂的脸上带着泪痕,这是“留人醉”。他说我们这种遇合是难得的,是杜甫诗的“且看欲尽花经眼”,你能够赏花有多少时候,花能够被你欣赏又有多少时候,所以他说“留人醉”。胭脂上的泪痕,就是红花上的雨点,花好像一个美丽的女子,在今天我还没有完全落下去的时候,你应该好好地欣赏。

  “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。”现在是把花的短暂无常,人的短暂无常,生死的短暂无常,人生聚会的短暂无常,都结束在“几时重”。我们这样相对的、能够欣赏的机会什么时候再有?这不但是疑问,而且是感叹。王国维有两句词“君看今日树头花,不是去年枝上朵”,等到明年不是花还会开吗?他说你看今天树上的花就不是去年树上的花了。尽管明年花再开,也不是我这朵花,所以他说“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”,消逝的东西就是永远不回来了。今天这个花落了,永远没有第二朵同样的花再开在树枝上了。他是把花与人的所有无常的悲哀、聚散的悲哀、生命挫折的悲哀都重复到一起,归结到对于人生的一个最大的感叹:为什么人生如此短暂无常?为什么我们有聚就一定有散?既然有生为什么又要有死?既然生我们在世界上,为什么让我们有患难?他提出了问题。为什么不能够让我重复地看到那美丽的花呢?他后面归结到一个很悲哀的答案,是一口气贯穿下来、一层层压下来的答案,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。

  我们曾经讲过很多诗的表现的句法是不同的,有时候是先扬起来再压下去的,可李后主这首词不是。“林花谢了春红”,是沉下去的;“太匆匆”,再沉下去;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”,再沉下去;“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”,这是压下来一个最大的问号;最后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,是最悲哀的一句。人生所有的就是没有休止的、没有断绝的、不能够逃避的永久的悲恨,就像流水不能够再回头向东流一样,永远滔滔滚滚的那样多的江水,像我们那样多的长恨,都一直向东流去无法挽回了。这是李后主的一首很好的词。这么短小的一首小令,不但是从一朵花或者是从林子里的花写到人的悲哀,实在是写到整个的宇宙的生命,所有生物的无常和患难,写到了不可逃避的悲哀。所以这是李后主的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小词。

《虞美人》:长存永在与短暂无常的对比

  我们再来看一首李后主很有名的词:

虞美人

  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。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  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  这个版本也有不同。在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》卷一,“春花秋月何时了”是“春花秋叶何时了”。“雕栏玉砌应犹在”在另外一个版本中是“依然在”。“问君能有几多愁”,另外一个版本是“问君还有几多愁”。

  “春花秋月何时了”和“春花秋叶何时了”,哪一个好?为什么好?我当然是觉得“秋月”比较好。我们先要抓住感发的重点在哪里,到底要表现的是什么。他所要写的是一些美好的事物。“林花谢了春红”,是说美好事物的无常的悲哀,可是他现在写的是美好事物的永在长存。天下事你可以从两面来看,苏东坡说“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”。如果我们要从宇宙变的那一方面来看,那么天地都在变,天地之间不能够“以一瞬”。“一瞬”就是眼睛一闭一开,最短暂的一个时刻。我们说话这么一瞬之间,外边的树叶比刚才更黄了一点点。你们长大了,或者我更衰老了,这个时间过去了,一定是如此的。所以“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”。

  李后主的这一首词,所表现的是对比:一个是永恒的,一个是无常的;一个是长存永在,一个是短暂无常。诗人、词人要表现内心的感动,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、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示。

  李后主的《乌夜啼》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,全首词是一个步调,都是表现短暂无常。从花的短暂无常,到一个人的生命的短暂无常,到整个宇宙的生命的流逝、消逝、转变。可是这一首《虞美人》词,表现的是对比,一句是长存永在的,一句是短暂无常的。所以第一句我以为一定要是“春花秋月”,而不是“春花秋叶”。因为“春花秋叶”这个形象是不完整、不一致的,是破碎的。诗歌常说要注重形象。现在大多人常常讲形象思维,就是形象化地表达。可是诗歌里边掌握形象,一定要恰到好处,而且要非常完整,要恰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。“何时了”是说什么时候才完,是永远没有完的意思。《乌夜啼》中说“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”,那个“几时重”的问话的重点是说不重,花落了永远不回来了,是永远不再。可是他现在说的“春花秋月何时了”,是不了。每年的春花开,每年的秋月圆,宇宙的这种循回永远不终了。春花是美好的事物,它不应该是秋叶,而应该是秋月,因为秋月也是美好的事物。

  一般人平常的印象都以为秋天的月亮是最明亮的,所以“春花秋月何时了”,年年的春花红,年年的秋月圆,是一个对比。每年的春花都会红,可是每一年春花红的时候,过去的那一段日子永远不再回来了,所以他说“往事知多少”。而且他都是用疑问和感叹的口气说的,“春花秋月何时了”,不是真的问“何时了”,是在疑问之中表现感叹,春花秋月是无止无休的。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,叫做《哀江头》,写于天宝之乱以后,杨贵妃已经死去了,唐玄宗逃难到四川成都。“江头”是曲江。本来在天宝之乱以前,在玄宗的全盛时代,每年春天曲江这里的仕女都出来游春,唐玄宗和杨贵妃也来游春。可是到现在,经过了天宝的变乱,长安已经沦陷,被安禄山的军队占领了,杨贵妃已经死去,唐玄宗也已经逃走了。现在的春天因为唐朝的败亡就不来了?不会的。春天的花因为唐朝败亡就不开了?也不会的。所以杜甫又来到曲江,春天的花像过去一样美丽,可是过去的那些个事情永远不再了。所以杜甫就写下这样一句,“江水江花岂终极”,曲江的江水像当年的春天一样美,江边的花像过去的春天一样开。在这一句前边说“细柳新蒲为谁绿”,春天草又绿了,“蒲”是水边的芦苇,那么柔细的新的春天的草长出来了,水边上蒲苇的嫩芽长出来,像从前一样绿。可是当年欣赏春天美丽风景的唐明皇、杨贵妃不在了,当时如云的仕女、达官显宦都不在了,曲江江头一片冷落,可是江水依旧是绿的,江花依旧是红的。“江水江花岂终极”就是“何时了”,哪里有一个完了呢?他是用长存永在的与那无常短暂的人世作对比。所以李后主说“春花秋月何时了”,不是不知道它何时了,里面有感叹,感叹是永远不变的。“往事知多少”,表面上也是一个疑问,其实同样也是一个感叹,有多少欢乐的事情都消逝了,“多少”是极言其多,有那么多的往事都消逝了。

  “春花秋月”是长存永在的大自然的概说、泛论。从第一句的概说到第三句的实指,“小楼昨夜又东风”是实指到现在。我现在所在的地方,“小楼”确定了地点,“昨夜”确定了时间。他从“春花秋月”泛泛的概说,一下集中到自己个人的一点。

  《乌夜啼》说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,是从现实的个体、现象,到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,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。《虞美人》是从大圈圈转到小圈圈里边来了。“春花秋月何时了”是整个的,“小楼”表示从广泛集中到一点。小楼,是我所在的地方、现在的地点、现在的时间。“小楼昨夜又东风”,一个“又”字写得非常有力量,东风就是代表春天,这是长存永在的。他写得处处有呼应,第一句他写春花秋月,有春天也有秋天。“小楼昨夜又东风”不是就只剩下春天,没有秋天了吗?秋天虽然没有了,月亮还是有的,所以说“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”。天上的月亮是不变的,可我的故国真是不堪回首。李后主亡国的时候写过一首词,说“四十年来家国,三千里地山河”,今天都到哪里去了?

  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”,他既然回到自己个人的世界,就写到自己的回忆。他是从泛论到中心的自己,到自己的现在,再从现在到过去的回忆。“雕栏玉砌应犹在”,这一句词有的版本是“应犹在”,有的是“雕栏玉砌依然在”。我赞成“应犹在”,不赞成“依然在”。二者的分别在哪?你说这个东西依然在,是你现在看见它了,它“依然在”。“应犹在”是回忆中的假想,是一种推想,想当年的江南故国——南唐。《玉楼春》那首词,说“春殿嫔娥鱼贯列”,说“醉拍阑干情味切”,可见当时他在南唐非常奢华、非常享乐,所以是“雕栏玉砌”,栏是栏杆,砌是阶砌,就是小的台阶。那个时候在南唐宫殿的玉石栏杆旁边,他看着跳舞,听着唱歌,饮着美酒,“醉拍阑干”。他说我当年听歌看舞、醉拍阑干的地方依然还在。李后主和小周后幽会的时候,是“刬袜步香阶,手提金缕鞋”,是何等快乐,何等欢欣,完全沉溺在享乐之中了。“只是朱颜改”,只是我再也不是当年的我了,我的红色的颜面改变了,是说一个人的衰老。而在李后主的这首词里边,不只是说一个人的生命的衰老,还有他整个生活的改变。当年是一国之主,现在变成阶下之囚。所以他说“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”。他用几个起伏,一扬一抑,用几个鲜明的对比造出最后一句,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。

沉郁奔放,兼而有之

  李后主的这两首词,《乌夜啼》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,他是一例地向下压,压出来最后的、最长的一个悲慨的句子。而《虞美人》词,他是用几个鲜明的对比,最后写出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。就好像这滔滔滚滚的长江水永远向东流去,永远不再回来了。李商隐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,说“人间从到海,天上莫为河”。他说人间的长恨就是奔腾到海,没有办法挽回的。“从”者,是说任凭它,听从它,因为没有办法了,只好任凭它东流到海。“天上莫为河”,人间的悲哀是无法挽回的,天上为什么也有一条河呢?这是我们说的天河。难道天上也有长恨?难道人间有长恨,连天上都不能避免吗?这是李商隐的问话。

  比较这两句,也有一点点不同。《乌夜啼》说“胭脂泪,留人醉,几时重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,《虞美人》说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。这两首词结尾的意思很相近,都是说到人生的悲慨是无可挽回的,都是拿东流不返的水表示他的悲哀、遗恨。可是如果仔细体会、比较,两句在口吻之间有一点点不同。“人生长恨水长东”是两个对比放在一起,用一个“自是”相连。“人生长恨”与“水长东”并列,是一个很明显的比喻。念的时候有起伏:“自是/人生长恨/水长东”,声调上有波折。而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是滔滔滚滚一直流下去。你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很细微的不同,这两句都是九个字的句法。词里边有一种顿挫的句法的停顿。诗里边的停顿是比较一定的,比如七个字的句子常常是二二三或者四三的停顿。词里有非常长的句子,长句怎么样停顿,怎么样顿挫,变化就更多了。因为,诗差不多都是七个字、五个字,可是词的长短句不同,所以长短句中间断句的停顿就更加重要。“自是人生长恨/水长东”,这一句是六三的停顿。“恰似/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这一句意思上是二七的结构。这样的句法中间多一个转折就显得更沉郁、沉重。一个是沉郁的感情,一个是奔放的感情。俞平伯以前写过一本书叫做《读词偶得》,他就说李后主的词是沉郁和奔放兼而有之。这是李后主的两首很有名的代表作。

  李后主因为他的纯真,把整个感情都投入,所以他才能从一点扩展开,写到宇宙的整个的人生。而且,像《乌夜啼》词中那种无常的悲哀,每个人都有。“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”,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种长存永在的与短暂无常的鲜明对比之中,在他所写的人生的长恨和无常的对比之中。写出来人类共同的、常有的这一份短暂无常的悲慨。他的最大的好处,只有真诚。真诚和自然能够让你得到天下很多珍贵的东西,失去了真诚和自然,就失去了很多人生最宝贵的感情方面的体验。所以古人常常讲真诚,真诚一定是最好的。

  陶渊明的诗也非常真诚,可是陶渊明的真诚跟李后主的真诚不一样。陶渊明的真诚是经过他自己的一份修养,他是有反省、有节制的。同样是真诚,他能够把经过反省、节制,经过锻炼的那种真诚表现出来。有的人所表现的感情和思想的境界像一种透明的水晶,非常晶莹,一点渣滓都没有。有的人表现的感情像火焰,很热,气势也很大,可是有很多黑烟、很多烟灰、很多渣滓在里边。有些人是真诚和自然的,真诚中间非常明净。有些人也是真诚和自然的,但他的真诚自然之中掺杂了一些渣滓,这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。对于人,中国古人说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”,“责”就是责备,这个“责”之中所隐含的意思是说你对于完美的要求。“躬自厚”,“躬”是说亲自,“厚”就是多,你对于自己的完美的要求要多,而“薄责于人”,对于别人的完美的要求要少,要原谅他。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,他的缺点,有他的好处,有他的坏处。真正能够在做人、作诗两方面都做到明净、绝少渣滓的,在中国的诗坛里边就是陶渊明,他真是非常难得的作者。

  李后主因为他的自然真诚,不失赤子之心,所以他没有反省、没有节制,也不加选择。所以他有时候会对一些我们认为也许在人生上没有什么价值,在思想上也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很有兴趣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他是到破国亡家,经过这么悲惨的生活,才真的体会了人生最深刻的意义。诗一定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在里边。你以为所有感发的生命都要像李后主的词,一定要把整个的人生宇宙都感发进去才好吗?天下哪里有那么多人都有这么大的感发。判断有没有感发,有了感发以后,就要看它的感发里边的生命是多是少,是厚是薄,是深是浅,是大是小。它虽然小,虽然浅,虽然少,虽然薄,可是它有一种感发。这个感发不一定要想什么忠君爱国、人生大事,只要内心一动,就是古人说的“物色之动,心亦摇焉”。也有人说,“文辞终与道相妨”,道是要做到不动心,文是要做到动心,说是文辞作诗跟学道是相妨的。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,可是诗人他一直动心,所以杜甫说:“老去才难尽,秋来兴甚长。”他说我虽然老了,我这种动心的感性依然还在。

 

责任编辑:冯明
关键词:人生,李后主,悲哀,无常,一个
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